內科享有「醫院垃圾崗」的美名,其他專科未處理、未能處理、不能處理的都會被送進來,一些未知道、不知道有沒有事的都是收歸我們病房。
內科亦有「夜間老人院」的銜頭。香港老人院連護士也相當缺乏,更枉論醫生。於是,痰多喘氣、不肯吃飯、滿口粗口、經常眼瞓也可以是職員們叫車將院友送上醫院的原因,病房的平均年齡亦高企於九十上下。
內科醫生的日常工作亦因此包括了打電話跟家人交代病情和討論 DNA-CPR* 的事宜。這類討論其實司空見慣,當院友去到若干年紀,家人其實已經有了十足心理準備。
有一次當值收來了一位年過九十的婆婆。各樣的病患已經令婆婆不能溝通、長期臥床。因為血壓偏低而被送上醫院的她被發現有著高企的 Troponin 和 Creatine Kinase^,可能是心臟衰歇、可能是急性心臟病發,但答案其實已經不太重要,因為結果也只有一個。
我在護士站用電話向她的家人交代病情,一切也是意料之內。
然後,我們說起了探訪事宜。我如實交代了從一年多前開始便朝令夕改、愈來愈嚴謹的探訪指引。
「只可以兩人進病房探望三十分鐘,不得換人。」
「換人都唔得?我地屋企四個人喎!」
「…」
「三十分鐘?咁三十鐘後無事,一個鐘後先出事,咁點見最後一面?」
「…」
「你有無搞錯呀!老院又唔比見、醫院又唔比見,成年無見過我阿媽,你剩係比我見三十鐘?仲要唔比佢見下佢地個孫?」
餘下的劇情大家大概也會估到。女兒要求見病房主任、見主任醫生、見醫院經理、見林鄭特首,投訴這個不近人情的安排。我一直沒有搭話,因為我也找不到合理解釋。
我可以堂而皇之的說來防疫安排、保護病房病人等等的官方答案,但我肯定這裏面沒有一樣可以安撫她。事實上,這一年內,不同醫院、不同病房的探訪安排都非常浮動,有些可隔著膠板像探監一樣的探訪、有些是兩個兩個的進來、有些則是直接殮房再會。當然,要是有認識甚麼高層或者不斷投訴的人,那條底線會比非常浮動更加浮動。
時興視像探病,但內科十有八九都是臥床、不能溝通的病人,視像就如看硬照一樣,可能比甚麼也沒有更好,但意義又何在?平時已經忙碌的護士又怎能為全房不懂用視像的病人架設裝備?
所以,當聽到有人叫在囚人士用 Zoom 瞻仰遺容,我一點感覺也沒有,因為根本不是新鮮事。
#DrWhoHK